平安校区 代理招商 沪鑫堡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距·离·展·会·开·幕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让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强变量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3.12.06
信息摘要:“日前,东北地区高校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会议围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提升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能力开展深入研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级教育部门及东北高校代表作交流发言。现将会”

  日前,东北地区高校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会议围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提升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能力开展深入研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级教育部门及东北高校代表作交流发言。现将会议发言摘登如下,敬请关注。——编者

  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提速

  黑龙江省教育厅

  黑龙江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在部省战略合作引领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高教、职教两大“国字号”改革,建设教育支撑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研、重型装备制造、中俄教育合作、冰雪体育研学“四大新高地”,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提速。

  第一,坚决落实“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两个先行先试”。加快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布局优化,在边境地区布局建设“国门大学”,引导高校集群集聚、融合竞合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双一流”建设,以“四新”建设牵动跨学科研究,在特色学科高原上筑高峰。推进人才培养提质创新再突破。

  第二,坚决落实“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示,加快打造东北地区人才高地和创新中心。落实好龙江人才振兴60条和创新发展60条,推进人才与团队、项目、平台一体布局发展。夯实振兴发展的人才支撑底座。完善人才集聚的平台体系布局。突出向北开放的交流合作导向。

  第三,坚决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切实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系统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基础研究上深耕,在技术创新上攻关,在成果转化上发力。

  加强高等教育龙头引领

  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省教育厅聚焦高校优势特色,对接东北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需求,加强高等教育龙头引领,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一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工程,全力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遴选支持10个学科尽早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推动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建设,以汽车、化工、冰雪旅游产业为重点,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二是加强涉农人才培养,助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支持涉农高校发展,加强农业机械、种业、农产品加工、黑土地保护、畜牧等领域涉农学科专业建设。推广科技小院等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支持吉林农业大学建设科技小院。

  三是深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开展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启动省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盟,遴选建设20个左右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四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东北亚教育合作高地。重点支持长春理工大学圣光机大学联合学院本硕博贯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卫星及航空、精密仪器与装备等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教育厅紧扣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推动高等教育与重点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助力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全面振兴。

  一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条件保障,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围绕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发展两个方面“先行先试”,“一校一案”探索校地协同、共融共生发展新模式,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

  二是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强化部门联动,适时发布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学科专业名单,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三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部门协作,着力构建政策供给及时有力、协同机制高效通畅的产教融合体系,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建好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到2025年,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由目前的165个增加到300个左右。

  四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15条措施、20项政策,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强创新创业学院、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觉站位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高度,以超常规改革鼎力服务东北振兴。

  一是聚焦振兴发展人才急需,走好自主培养之路。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人。要超前研判新一轮共性关键技术集群战略指向,主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布局方位和理念范式,研究推出一批前瞻引领、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聚焦“杰出人才”培养命题,系统谋划“1+1+X”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精准支持“顶尖学生”加速成长,全力为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第一资源”。

  二是聚焦振兴发展创新急需,建强战略科技储备。东北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围绕系列关键领域,吸引全国资源布局东北。要全面强化有组织科研,设立“人才特区”支持基础研究,实施突破学科边界的“大师+团队”交叉合作,打造“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采取“非对称”战略超前布局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攻关,为服务强国战略和区域振兴持续贡献硬核科技支撑。

  三是聚焦振兴发展赋能急需,强化成果就地转化。东北高校应当全面加强同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的战略协同,以系统观念布局完善大学成果转化体系,以政策驱动全面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把更多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哈工大协同省市加快推进“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和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持续提升成果就地转化效能。

  坚定不移与地方共融共生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坚持加大服务东北辽宁大连,与地方共融共生坚定不移”作为学校“五个坚定不移”发展战略之一,制定专门行动方案。

  一是把握关键。学校主动对接东北战略需求,培育大科学装置,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辽宁黄海实验室,支撑东北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学校制定专门政策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重点聚焦辽宁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围绕海洋强省,打造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科技“三大创新链”,实现工业母机、高端精细化学品、深海科技新突破。

  二是筑牢根本。解决好“能不能满足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所需”这一问题,学校进行了两方面探索:一方面,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三三三”“四融四核”培养范式,推进“学域”培养模式改革,有组织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推进融合育人。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推进科教融汇,与通用集团、恒力石化、华为等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解决好“能不能留在东北”这一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坚持在两端发力:一端在“留才”上,开展“爱辽兴辽”教育,在“服从国家需要优秀毕业生”评选中设置“留辽留连”专项;另一端在“引才”上,创新引育新机制,面向全球,讲好新时代东北振兴故事,招揽热爱东北事业的战略型人才。

  擦亮冶金全产业链办学工科特色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重要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东北振兴需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一是做强优势学科,推进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擦亮长期面向冶金全产业链办学的工科特色,发挥引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信息优势,推动“矿—冶—铸—轧—材—装”全流程协同的多学科交叉,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加强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交叉平台。

  二是聚合平台资源,提升集成攻关能力。建强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前沿科学中心,推进控制与决策综合自动化、循环工业系统优化与智能技术攻关,提升先进制造总体效能。全力推进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建设,构建氢冶金低碳冶炼、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制备理论技术体系。

  三是完善培养模式,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面向新型工业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与区域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材料—装备”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联盟。

  四是强化校地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辽宁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需求,依托“沈阳—东北大学创新港”,探索“校—政—企”联动模式,建设高性能亚稳金属材料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建好龙江工程师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发展的重要嘱托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哈尔滨工程大学明确以龙江工程师学院为核心抓手,聚力服务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质生产力生成,系统整合优化省内科教、产教创新资源,发起成立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服务构建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校企1∶1投入共设科技攻关基金、共建联合实验室等举措,推动教师沉浸式入企,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形成支撑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真成果。

  二是提高培养质量,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协同省内理工科院校,集聚优势力量,与企业院所结成跨学科、跨组织的“科技振兴龙江命运共同体”,深入实施企业一线出题、双导师攻关课题、学生毕业选题“三题合一贯穿式”培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2+1+X”证书机制,贯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师职称资格认证,为培养、留住拔尖创新和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聚焦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学校船海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国际联合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海洋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方向,打造创新人才和成果集聚地。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根东北大地,坚持“四个面向”,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承担教育部“新时代东北教育新突破重大工程项目”,牵头组建“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二是坚持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与一汽集团联合成立红旗学院,定向为汽车产业培养人才。三是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加强由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提升卓越教师自主培养质量等。

  未来,学校计划:一是锻造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列,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有组织推进“双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深度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加强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在前列,积极谋划、参与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发挥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优势,逐步引进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三是服务基础教育走在前列,深入实施“国优计划”“强师计划”,全面提升卓越教师的供给能力;加强城乡基础教育互动,加大在职教师培训,提升学历层次;优化拓展附属学校合作布局,辐射带动东北地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和乡村教育振兴,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完善知林爱林人才培育格局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将紧紧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以扎实行动答好时代答卷。

  一是立足学校特色,系统谋划服务东北振兴战略布局。集全校之力打造、建设“五大平台”,包括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主动服务国家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持续加强中俄教育科研合作。

  二是发挥科研优势,为东北振兴提供智力支撑。聚焦服务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动“东林十大行动计划”,努力在东北森林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原火灾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聚焦服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发挥涉林学科优势,围绕“林药”“林果”“林菌”“林菜”等重要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地市、企业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合作。在生物经济领域,开展珍贵林木及林下资源生物育种与精准基因编辑、生物高分子材料绿色制造、生物炭—微生物治理土壤污染等特色方向开展应用研究。

  三是彰显教育担当,为东北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主动适应东北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林工交叉、林理交汇、林文交融”的学科布局,不断完善知林爱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推免研究生“支林”计划,每年派遣林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深入林业行业基层一线实践工作,服务东北林区转型发展。

  将科教优势转化为服务发展动能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努力将科教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龙江振兴发展动能,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对龙江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服务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破解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推动膦基光电材料合成产业化。巩固多功能传感器、声学超构器件等方面领先优势,推动边疆和寒区信息产业发展。依托黑龙江省首家“密码与网络安全研究院”等高端科技产业平台,为网安、网信和密码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助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整合农学、生态、生物、机电、水利等优势特色学科团队,吸引行业企业投资加盟,筹建“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创新开展涉农交叉研究、联合科研攻关、成果落地转化,突破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助力黑龙江省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高品质食品品牌。

  三是强化对俄办学特色,支持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以“俄语+方向”拔尖人才和“需求+俄语”紧缺人才培养为基础,推动中俄语言大学联盟建设。实施“留学黑大”品牌工程,开展“中俄留学扩增计划”,巩固俄罗斯来华留学主要目的校地位。高质量建设俄罗斯研究院,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智库。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中俄催化技术等高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东北农业大学

  作为农业大省中的农业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北农业大学将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全力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一是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以一流学科为基础,辐射带动一流学科群,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大力实施专业结构优化攻坚行动,快速推进“四新”专业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等8个新兴交叉融合专业。充分发挥牵头成立的黑龙江省新农科教育联盟作用,实施涉农专业本硕博培养全贯通,优先打造科技小院,强化卓越农林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构建全国农业院校(建三江)现代农业实践示范共享基地,为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牢记强农兴农使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聚焦国家战略和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集中力量攻克黑土地保护、生物育种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在智慧农业领域重点推进“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在绿色食品领域不断强化现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库,构建校企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在大豆、乳品等11个产业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化科技服务,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

  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加强中俄医药领域合作,为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聚焦攻关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力。学校多肽药物研发中心关于多肽类抗肿瘤生物药的研发已成功落地转化1.5亿元。开发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和特医食品,对后疫情时代的重点人群进行膳食指导和产品干预,推进东北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双源多模多功能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系统研制”相关设备,已于2022年9月正式获批上市。

  二是聚力拔尖人才培养,着力提升服务东北振兴支撑力。把基础医学拔尖人才伍连德班和临床医学卓越医生于维汉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与哈工大开展新医科专业合作办学,办好智能医学工程等新医科专业。大力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助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三是深化对俄交流合作,着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辐射力。立足对俄和东北亚建设国家间经贸合作重要枢纽,持续汇集中俄两国主要的医科大学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俄医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快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水平,为中俄两国民生、科技、文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推动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作为中医药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助力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将紧密结合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科研平台,在道地中药材种植、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应用,不断加强与知名中医药企业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服务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立体化融合发展。

  二是聚焦强化开放合作,推进黑龙江省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将把握住高等教育“出海”的战略机遇,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匈牙利“西学中”等学历教育项目。拓展中医医疗健康服务合作领域,突出龙江寒地中医优势,与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建立中医医疗合作平台。

  三是聚焦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为黑龙江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是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101计划”的学校。学校将继续聚焦国家及黑龙江省中医药人才发展需求,强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挥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中医和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作用,培育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发挥光电特色服务产业需求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光电特色优势,主动对接吉林产业发展需求,在“三个聚焦”上持续发力。

  一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助推产业发展。围绕服务吉林“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围绕地方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博士授权学科,拓展专业学位博士点覆盖面,优化本科专业。建强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和吉林省光电信息、人工智能两个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加速产业创新。强化光电特色优势,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在吉林各地区建设11个产业园和产业研究院,培育出“求是光谱”“技特生物”等知名专精特新企业20余家。学校将继续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校友回吉创业等方面下功夫,做强现有9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及各类产业平台,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三是聚焦对俄深度合作,赋能产业突破。与俄罗斯光学学科排名第一、科技实力雄厚的圣光机大学联合成立办学机构,从本硕博3个层次上培养光电人才,填补了吉林省博士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空白。学校将以对俄科技合作为新引擎,积极争取区域先进技术国际转移转化中心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面向行业、扎根辽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化工行业和菱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委会第一议题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主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党建聚势赋能,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重大需求。加强“工程热化学”新兴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承担“热化学反应工程”等领域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着力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三是服务辽宁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好“菱镁产业学院”,聚焦化工行业产业需求清单,研究编制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库,持续攻关行业关键技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辽宁千亿级菱镁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四是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完善“三定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依托科技部首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加快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